欢迎访问旌德县人大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会议之窗 > 常委会会议

关于全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工作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1-09-07 09:15 信息来源:未知 作者:qq 阅读次数:
【字体大小:

——在2021年8月25日县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上
县文旅局局长  江雅
尊敬的主任、各位副主任、委员:
       受县政府委托,现将全县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工作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我县历史悠久,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积淀深厚,位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西连大黄山公园,位于北纬30度这个被誉为中国最美的风景画带走廊上, 2021年以来,我局以树立文旅融合意识为工作着力点,以文旅融合发展为主线的工作思路,在日常工作中深入挖掘各类文化,引导在旅游目的地建设中植入我县文化特色,奋力推进文化和旅游工作各领域融合发展。

       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目前,全县A级以上旅游景区8个,其中4A级2个(江村景区、朱旺景区)、3A级3个(旌德文庙、路西、旌歙古道)、2A级3个(龙川、天鹅湖、仙人谷)。安徽省特色旅游名镇2个(旌阳镇、白地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1家(江村);安徽省特色名村2个(江村、路西村)、安徽省休闲旅游示范点5个(古竹里、泥鳅山庄、新竹庄园、坐忘·江村、逸境竹居)。星级酒店3家,省重点民宿4家(古竹里、坐忘·江村、逸境竹居、泥鳅山庄);特色旅游商品购物点4家,其中市级旅游商品定点购物店2家(同乐兄弟旅游商品线下体验馆、卢府土特产销售中心),县级特色旅游商品专卖店2家(黄山云乐灵芝专卖店、宣品书房)。旅行社注册7家,影院1家,娱乐场所6家,演出团体4个,网吧4个,城市书房1处,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文化旅游可以相互配套的格局。
       2021年1-7月,我县共接待游客219.22 万人次,较去年疫情同比增长31.2%;全县旅游总收入7.247亿元 ,较去年疫情同比增长33.17%。
       二、文旅融合工作今年的主要做法
       (一)注重传统文化保护开发,建设文化旅游创意基地
       国安木雕馆升级改造搬迁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现已搬迁至高铁新区原智慧旅游中心,归类设置了序厅、木雕源起、超越实用、匠心之造、木雕匠人、艺术精粹六个系列,全方位多角度展示木雕系列藏品,既是文化博物馆,又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旅游点,提升了旌德文化软实力,也打造了我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传统文化展示、家风家训宣传教育基地。
       水街项目危旧换新工程,与徽水河上三桥锁翠完美结合,采用徽派设计,古建工法落架重修,改造了徽派风格16间商铺组成的商业街,目前一期已经整体投入运营,入驻了50%,(二期在申报古城保护专项债,规划总建筑面积12084平方米)在原址改造建设民宿、美食街和电影院等业态,实现了城市景观提升、市民休闲娱乐,文化和旅游结合,丰富了文旅业态。今年水街项目成功申报入选2021年度宣城市文旅夜间消费品牌。
       (二)注重红色文化保护开发,打造红色文化旅游独特品牌
       结合建党百年大庆和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了“星火燎原 峥嵘岁月”红色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围绕我县独特的红色文化,旌德党史上的“五个一”,特别是珍贵的马克思银像,编撰了“星火燎原 峥嵘岁月”讲解词,开展了红色讲解员培训考核,进行了“讲述红色故事 汲取奋进力量”演讲比赛和“启航百年初心如磐”读书征文活动。
       创新红色文化展示,重新打造建设王家庄皖南革命历史纪念馆,对纪念馆内墙体、装潢设计及周边环境进行整治。在原“三都农民补习学校党支部旧址”上,打造建设皖南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的支部纪念馆,增强红色文化体验。
       对包括黄高峰在内的五个红色旅游点的标识指引牌、氛围营造等开展现场踩点、设计。结合实际设置红色文化旅游主题标识指引牌55块、红色场景布置10处、制作王家庄、黄高峰红色地标1处,黄高峰指引牌10块、安全提示牌10块、导览图5块、红色之旅行程图5块、“习近平金句”树挂牌350个、道旗200个、红旗300面等。不仅讲好红色文化故事,而且让我县的红色文化旅游更具有参观体验性,让偏静态的红色文化旅游“动”起来。
       (三)注重文化元素的植入,争创特色镇村和旅游目的地
       2021年旌阳镇主要依托古城养生文化业态,白地镇依托宣砚文化、文创研学基地建设,都成功创成安徽省特色旅游名镇。白地镇江村依托皖南古村落文化,三溪镇路西村依托优美茶园风光和茶文化研学成功入选首批安徽省特色旅游名村。
       积极开展传统非遗,表演艺术,图书等进景区、进民宿、进酒店活动。赠送图书进入“坐忘江村”、“古竹里”“慢城慢享时光咖啡屋”等精品民宿和休闲点,“坐忘江村”和 “慢城慢享时光咖啡屋”创成2021宣城市十佳夜读空间,进一步提升我县休闲旅游品质,丰富了我县旅游业态。
传承弘扬农耕文化,成功举办“云上梯田农耕文化周暨长三角摄影大赛”活动,发布旌德最美打卡点、十佳摄影点,该活动成功登上《今日中国》特别节目,被《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转载报道。结合第六届旌德灵芝文化旅游节的筹备开展,整合挖掘灵芝文化,积极开展“旌德灵芝”书刊的编撰工作,开展灵芝宴菜品大赛、展示和品鉴活动,以灵芝美食为媒介,将旅游目的地景观、灵芝文化和特色食材结合起来,培育我县特有养生文化,注重后疫情时期游客体验,增强游客在我县旅游的仪式感、文化感,实现旅游目的地差异化。

       (四)注重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旅融合新阵地
       今年以来,积极对标沪苏浙,以先发地区为标准,按照“八个有”标准,采取盘活存量、调整置换、集中利用等方式,首先将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与镇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结合起来,建设乡镇文化大礼堂,在建设过程中,充分挖掘各镇当地文化内涵,充分展示历史名人、文化遗产、红色故事、乡风民俗、美丽家园、旅游资源等文旅元素,把乡镇文化大礼堂建设成为弘扬和传承乡土文化的阵地,提升群众文化道德素养的阵地,展示乡镇特色文旅融合的阵地,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振兴的阵地。目前除了白地镇(正在进行规划设计)、蔡家桥镇,其他各镇都结合各自实际建成了文化大礼堂。
       乡镇文化大礼堂建成后,已开展了新时代文明实践“讲红色故事送文化大餐”演出活动,完成送戏进万村、进景区、进校园36场。开展非遗视频网络宣传和线上非遗购物节活动,组织非遗美术类剪纸作品参加长三角传统美术精品展。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新创作了情景舞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皖南花鼓戏《洞房枪声》、少儿舞蹈《心中的画》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由此不仅可以充分展示各镇不同的自然、人文、景观特色,成为每个乡镇招商和展示的“客厅”,而且可以有阵地培育和促进文旅重点乡镇进行文化旅游创意、演艺、及丰富多彩的文旅活动的开展。
       三、文旅融合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一)认识不够,文旅融合发展还有较长的路需要走。具体表现为,面对形势下的文旅融合工作,特别是十四五期间对文旅融合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是我局干部年龄结构老化,缺乏专业性人才,对文旅融合工作重要性需要进一步加大认识,工作中偶有压力和为难情绪,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文旅融合工作的主动性和首创性;其次目前我县没有制定“十四五文化旅游产业”的规划,还需要完善文旅融合发展配套的激励政策和措施;另外我县文旅企业和景区、景点更多的是依赖资源,对文化元素的重视不足,粗放式发展而导致我县文旅企业经济效益差、规模小,目前无法带动全县文旅产业发展。
       (二)文旅工作经费和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文旅融合的效果,文旅产业的形成都是高度依赖基础设施的产业,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政府性投资的文旅基础设施必须先行。目前各地通向我县的主要景区(点)的道路交通,景区内部环境、道路、水、电、通信和环卫等基础设施未形成功能齐全、协调配套的旅游服务体系,这些直接影响了我县形象。其次,我县文旅业务工作经费仅限于文化执法工作,其它工作业务开展一事一报告,宣传推介预算经费是零。另外县级公共文化服务阵地不健全,没有文化地标,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均缺乏,尚在谋划中。
       (三)文旅项目储备机制未建立。2021年文旅部下发通知,要求各地文旅部门进一步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用好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加快推进文化和旅游领域重大项目落地实施,扩大有效投资,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落实在我省,文旅项目申请地方政府专项债优先在省“512”项目库中选择。但是,由于我县重点旅游景区都缺乏市场运营主体,制约了项目的整体谋划工作,同时一直又未建立文旅融合重点项目谋划储备机制,无县级重点文旅项目库,导致文旅项目数量和质量在全市排名靠后,相应制约了全县文旅产业的发展。
       (四)文旅融合宣传缺乏创新。一是没有发挥旌德本土人才的智慧和才情,围绕我县丰富多彩的文旅资源开展文学创作来讲好旌德故事、传播旌德声音。二是运用网红直播、抖音、微信视频等新媒介宣传的传播流量不高、形式不丰富。三是以文旅产业伴手礼开发作为宣传手段还是空白,迫切需要相关部门支持配合,独特的伴手礼能够助力打造和树立文化旅游形象和品牌,有利于我县文旅特色的“口口相传”,另一方面还可以完善和延伸我县旅游产业链,及促进旅游产业链转型升级。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因地制宜,联动发展。精心打造“灵芝养生文化品牌”、“农耕休闲文化品牌”、“文房四宝研学文化品牌”、“星火燎原红色文化品牌”,切实把品牌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促进文旅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主动加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联动与互动,瞄准沪苏浙市场,“走出去、引进来”扩大我县文化旅游“朋友圈”。深化与周边县市区及黄山市部分县区的交流合作,推动区域文旅产品深度融合、节庆共办,谋划文旅合作项目共建,打造互联互通的“大黄山环”、联动开放的“大皖南环”。立足长远,错位发展,突出旌德特色文旅资源,推进文旅、农旅、交旅、康旅融合发展,全力打造长三角休闲养生后花园。
       (二)突出特色,丰富业态。编制“旌德县十四五文旅产业发展专项规划”,突出个性化特色,深挖整合历史文化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文旅融合发展新业态。抢抓东黄山旅游度假区建设契机,立足宣砚小镇资源,加快低空飞行、文创中心、小镇客厅、宣砚研学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文化主题鲜明、文化要素完善的特色旅游目的地。依托旌德党史上的“五个一”,抢抓历史机遇,推进红色景点提档升级,进一步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讲好红色故事,做精旌德红色革命文化体验游。用活皖南古村落、古道、古塔、古桥等历史文化遗产,挖掘漆画、宣砚、剪纸、木雕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常态化开展“我的中国梦”文化演艺、文化展览、文化讲座、红色电影等进景区活动,将文化内容、文化符号、文化故事融入景区景点,打造历史文化精品游。
       (三)招商引资,做强产业。在工作中突出独一无二的地域文化特色,精准定位我县特色IP,吸引投资者,催生发展新业态,实现资源优势到文旅产业优势的转化。尽快明确重点旅游景区专业的市场运营主体,加大文旅项目的策划、争取项目资金和招商引资力度,谋划包装一批带动性、示范性、引领性强的项目,招引文旅投资企业。例如结合产业谋划我县市民文化服务中心项目、云乐镇灵芝康养项目、兴隆镇田园休闲项目、三溪镇路西文艺乡村项目,争取项目纳入省“512”项目库。力争发挥政府奖补的杠杆作用,激发社会资金、民间资本投资文旅融合发展,推动文旅产业培育和转型升级。
       (四)完善配套,夯实基础。坚持大文旅、大产业、大市场的理念,把基础设施建设纳入文化旅游产业的重要范畴,一是要多方筹措整合资金,根据已建立的“9+N文化旅游项目投资与管理实施方案”,充分统筹整合住建、交运、林业、农水、乡村振兴等单位基础设施项目资金,实现“+旅游”,加大对全县文旅基础设施项目改造建设力度,在全县营造良好的景区创建、开发、投资发展氛围,增强投资者信心。二是要丰富融资渠道,通过以旅游资源、文物资源为抵押争取银行贷款等间接融资方式,双管齐下,重点围绕江村、朱旺等景区,加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下一步我县创建5A级景区,打造龙头产品,建设旅游目的地打下坚实基础。
       (五)持续创建,打造品牌。对照安徽省全域旅游创建导则和验收细则,补缺补差,全力争创安徽省全域旅游示范区。持续开展安徽省“四级联建”乡村旅游品牌创建,储备一批2A级旅游景区,提升一批3A级以上旅游景区,推进“游安徽”智慧平台建设,实现景区智慧化、特色化、规范化发展。争取更多的在新华社、人民网等20余家主流媒体发布旌德县旅游活动信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邀请网红走进旌德县进行抖音、快手等网络直播,争取安徽电视台等对我县文旅资源进行持续报导,积极指导旅游重点镇、村和重点企业围绕结合当地特色,以创促建,久久为功,形成我县文旅特色的品牌。
       (六)强化宣传,扩大影响。围绕现代主流快消宣传,加大推介力度。利用节庆活动的产业带动性和辐射影响力,坚持持续开展“第六届旌德灵芝文化旅游节”系列活动,“云上梯田农耕文化周暨长三角摄影大赛活动”,有效融入文化要素,彰显我县特色文化品牌形象;围绕我县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资源开展文学创作,用诗歌、书画、摄影活动,传播旌德声音;进一步保护和挖掘非遗文化,塑造独特地方文化标签;以文化创意为依托,把我县丰富的农产品打造成具有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全方位、多角度展示美丽旌德,提升旅游宣传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下一步,我们将切实把文旅融合作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按照“以文促旅,以旅彰文”的工作思路,把文化旅游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推动我县旅游“活”起来、文化“火”起来、产业“强”起来,为建设长三角休闲养生后花园、打造高质量绿色发展新旌德贡献力量。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